探索中文汉字之美《字为体 书为舆》洛杉矶开幕

0
3
庞可阳摄

庞可阳 洛杉矶报道

《字为体 书为舆》中美艺术家联展在拜欧拉大学展出。庞可阳摄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沟通载体,塑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身份。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大胆地跨越语言应用的边界,用艺术作品启迪观者去思考文化差异和融合的问题,是艺术家的责任”。《字为体 书为舆》(Words in Characters: Books as Vehicles)中美艺术家联展策展人张少倩介绍。

《字为体 书为舆》中美艺术家联展于本月在南加州的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展出。展览主旨在于探索中文汉字的传统与应用,以及汉字载体的形式与演变,向美国观众呈现中国汉字艺术和书籍装帧的魅力。此展览之前刚结束在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展出。

此次展览汇聚了包括徐冰、泰祥洲、计宇、崔斐、张伟民、任喆、迟迅等42名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中美两国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本周举行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来自美中各艺术高校的艺术家与学者们针对中国艺术教育比较的问题进行座谈讨论。圣地亚哥加大美术史教授沈揆一、俄克拉荷马大学英文系教授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长滩州大绘画系主任计宇等分别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全球时代下的艺术创作以及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艺术学习等进行了主题演讲。

部分参展的艺术家们。(左起:石江山、计宇、张伟民、Jeff Rau、迟迅、任喆)。庞可阳摄

长滩州大绘画系计宇教授向记者介绍,中国文字有上千年历史,从甲骨文开始到当代的多媒体世界,中国文字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初期,在香港举行的近代电脑语言会议上,与会者曾认为中国文字在电脑应用中将会受到很大阻碍。但在中国的文字学家、科学家和电脑工程人员的合作下,中文最终可以通过电脑语言表达,再一步证明了中国文字的生命力。艺术家结合自身的文化对中国文字的遐想,大胆地跨越语言应用的边界,隐喻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这是此次联展的意义所在。

俄克拉荷马大学英文系教授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研究东西方诗学几十年,他一手创建了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同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江山独创“拼英”,开发了帮助中国人准确表达外语发音的中文注音系统。他的作品《英韻镜》则结合活字印刷机,大胆地想象一千年以前英语在中国的状况。石江山当天熟练的用中文介绍他的创作理念,“从研究活字印刷,到现在开发app,我对一切关于汉字的过去和未来都感兴趣。”

展览现场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徐冰的作品《新英文书法教科书》,徐冰的作品一向都是用汉字颠覆英文,也与此次展览《字为体 书为舆》的主题最贴切。除此之外,迟迅、李迪的《与星外文明的沟通》,计宇《忘却于尘》,沈达的《道德经视觉阅读》,泰祥洲的《流水文字》,徐瑞鸽的《行乐须及春》等作品,都是以传统中文文字为题材,探索信息技术时代下,语言沟通载体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与科技间的互动关系。

徐冰的作品《新英文书法教科书》。庞可阳摄
石江山的作品《英韻镜》。庞可阳摄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